学术骨干何海燕,大湾区大学(筹)物质科学学院研究员。2020年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物理系王循理教授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使用同步辐射和中子散射研究合金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在Science Advances, Nano Letters, Acta Materialia, Scripta
Materialia, Corrosion 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15篇。主持了松山湖大科学装置开放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何海燕研究员具有丰富的大科学装置使用经验,先后在日本散裂中子源、美国先进光源、康奈尔大学高能同步辐射中心进行过实验。
学术骨干刘莎,大湾区大学(筹)物质科学学院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本人一直从事有机光电器件(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近红外发光、有机近红外探测器等)的研究工作,在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为期8年的学习工作,对该领域有非常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积累,参与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973”项目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粤莞联合基金地区培育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前)、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研究项目各1项。发表SCI论文16篇,一作或共同一作9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Nature子刊一篇(Nature Photonics 14,300-305(2020),影响因子38.77,单篇高被引573次,其被引频次进入Physics学术领域最优秀的1%之列,入选高被引热点论文。)
学术骨干陈辰,大湾区大学(筹)物质科学学院研究员。2017年于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导师田永君院士。博士毕业之后,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 (深圳) 张倩教授和香港大学陈粤副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热电材料的性能调控和新型Zintl相热电材料的开发,以第一作者/共同一作/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7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篇)、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1篇)、Nano Energy (1篇)、Chemistry of Materials
(2篇)、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1篇)、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1篇)、Science China Materials
(1篇)、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篇)等,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多项与热电材料研究相关的项目,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圳市科创委重点项目、中核动力研究院横向项目等。
学术骨干谢琳,大湾区大学(筹)物质科学学院研究员。2007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2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朱静院士课题组。2012年-2016年加入南京大学做专职副研究员,2013年-2014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2017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做研究助理教授。2023年加入大湾区大学物质科学学院任研究员。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铁电和热电等功能材料中的构效关联,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Angewandte Chemie等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与面上基金各1项,深圳市科创委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学术骨干陈建琪,大湾区大学(筹)物质科学学院研究员。2018年获得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粒子物理与原子物理专业博士学位,随后在法国科学研究中心(CNRS)卡昂粒子物理研究所(LPC-CAEN)从事为期两年三个月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博士期间,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参与“重要指示剂核(n,2n)反应截面的在线测量技术研究”国防基础科研项目,首次应用新型3He管球形阵列探测器完成重要核素的(n,2n)反应截面测量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在博士后期间,参与国际重要合作项目“PSI中子电偶极矩测量”,主要负责超冷中子探测器和自旋分析系统的研发工作。陈建琪青年研究员在中子物理相关领域有长达八年的研究经历,了解中子物理前沿领域的发展,熟悉常用中子探测器和蒙特卡洛模拟软件,参与过多项国内外具体的实验工作,共发表论文六篇,其中三篇为第一作者。
学术骨干张国强,大湾区大学(筹)物质科学学院研究员。2012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学院,2017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大湾区大学(筹)物质科学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和固氮光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2篇)、ACS Catalysis(2篇)、Advanced Science、Nano Energy、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2篇)、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inese Chemical Letters、Science China
Materials(2篇)、ChemSusChem(3篇)和Nanoscale等催化和材料领域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9篇,封面文章2篇,第一作者总影响因子累积超过260。获得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深圳高层次人才-后备级人才、中科院大学博士国家奖学金、中科院大学院长优秀奖、中科院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以及2018-2019年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阐明了氮化碳中面内结构主导的电荷分离、内建电场构建、n型掺杂、氧掺杂、带隙工程以及激子解离的新型策略;2.开发了一系列钙钛矿固溶体、咔唑类多孔共轭聚合物、铬酸铅纳米棒和荧光素超分子纳米片新型窄带隙光催化剂;3.发展了构建氧空位和硫空位缺陷光催化剂的合成方法,从而精确的调控固氮和可见光产氢活性;4.系统总结了二维材料和各种纳米结构在光催化/电催化中的应用,为合理设计催化剂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指导。
学术骨干胡继云,大湾区大学(筹)物质科学学院研究员。201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俊龙教授课题组,随后分别在阿肯色大学Hudson Beyzavi教授课题组,阿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Mohamed Eddaoudi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COF)。自开展研究工作以来,申请人共发表SCI论文20篇,其中一作(含共一)SCI一区论文10篇,包括Chem. Sci. 2篇,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3篇,撰写专著1章,授权发明专利1项,总计引用400余次,h指数11。
学术骨干卢东冬,大湾区大学(筹)物质科学学院研究员。2020年于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材料系取得博士学位,师从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会士Brian Saunders教授。2021年国家级“全国博士后海外交流引进项目人才”及 “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获得者;获第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及深圳市基础研究面上资助支持。参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研究方向包括高性能水凝胶、软物质及纳米材料在柔性电子皮肤、荧光传感、组织工程以及多功能软体机器人化等交叉领域的应用。博士期间参与英国工程与自然研究理事会EPSRC Fellowship项目基金资助,利用小角中子散射等前沿技术探究和研发响应型生物兼容可注射微凝胶/水凝胶传感器和生物夹持器用于诊断、修复退化的生物软组织,同时也构建了涵盖全波段发射的一系列多重刺激响应(光/热/力/谷胱甘肽/pH/离子)荧光纳米探针和胶囊用于诊疗癌症、糖尿病微环境等。博后期间参与大科学装置高通量组合材料制备与表征仪器搭建,同时开发功能性凝胶在柔性传感器、电子皮肤、柔性电池的应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Chemical Science, ACS
Macro Letters,Polymer Chemistry等高分子软物质领域知名期刊共发表 SCI 论文17篇。
学术骨干胡松柏,大湾区大学(筹)物质科学学院研究员。男,2009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材料物理专业,2012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2016年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7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先后做博士后,研究助理教授。2023年加入大湾区大学物质科学学院任研究员。研究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功能氧化物薄膜的制备,结构和相变调控;氧化物的热电、铁磁、铁电、光电、输运特性;氧化物的催化特性及其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中的应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Nano
Letters,Chemistry of Material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4篇。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学术骨干董晓阳,大湾区大学(筹)物质科学学院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导师为刘心元教授。2021年入选“香江学者”计划,进入香港浸会大学汪君教授课题组从事手性膦化学的研究工作。本人博士阶段一直致力于铜催化不对称自由基交叉偶联反应,发展了一类铜/阴离子手性配体单电子转移催化体系,提出了新颖的催化理念,温和条件下实现了一系列手性炔基化合物的构建。共发表SCI论文16篇,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一作发表论文10篇,其中Nat.Chem.(1篇)、Chem.(1篇)、J. Am. Chem. Soc(3篇)、Angew.Chem. Int. Ed.(3篇)、Nat.Commun.(2篇),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与关注。分别以第二发明人(CN 110590767、CN 110627610)和第三发明人(CN 110590841)申请三项发明专利,均已授权。同时获得2019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2年度“京博科技奖-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和“香江学者奖”。
学术骨干李昊昱,大湾区大学(筹)物质科学学院研究员。2019年获得山东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在徐政虎教授课题组从事光催化以及串联的过渡金属催化方面研究;随后加入自由基化学领域知名课题组—Shunsuke Chiba教授团队,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了三年无机光敏剂开发应用研究,在设计新型光催化剂、光化学反应方法学以及机理研究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迄今为止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共发表14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篇:J. Am. Chem. Soc.,Chem,Chem Catal.,Nat.Synth.,JACS Au,Chem. Commun., ACS Catal.,Chem. Sci.,Org. Lett.各1篇。同时该申请人拥有丰富的产业化经验,博后期间参与过新加坡科技局资助的光化学反应量产化项目并作出重要贡献,以及回国后在华为公司带领团队进行用于半导体先进制程中的High-K金属前驱体材料开发。
学术骨干奚修安,大湾区大学(筹)物质科学学院研究员。日本大阪大学博士,客座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南山区领航人才。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电解电池等能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开发,目前已在Nat. Commun.,Adv. Energy Mater., Nano Energy, J. Mater. Chem. A, J.
Power Source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多项,曾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主持过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及面上项目一等资助等研究项目,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了深圳市孔雀团队项目,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学术骨干罗冬,大湾区大学(筹)物质科学学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化学工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广东工业大学“青年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硕士生导师,特聘副教授。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高容量正极材料的研究,包括高电压钴酸锂、NCM三元系列以及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等。目前,已在Angew. Chem. Int. Ed.(3篇)、Adv. Energy Mater.、ACS Energy Lett.、Adv. Funct. Mater.、J. Energy Chem.、Nano Energy、Small、ChemSusChem、J. Mater. Chem. A以及J. Power Sources等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6项。现主持广东工业大学“青年百人计划”科研启动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带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银奖,第六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金奖以及全国银奖,广东省番禺区“青蓝国际”创业大赛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