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湾区大学(筹)理学院姚瑶助理教授与香港科技大学邵敏华讲席教授合作,在酸性电解质中CO₂电化学还原过程的电极/电解质界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 “The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Study during the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in Acidic Electrolytes”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上。姚瑶为本论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大湾区大学(筹)理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工作得到香港研究资助局、香港创新科技署、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的资助。
研究背景
酸性电解质中的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CO2R)因其比碱性体系具有更高的碳效率和稳定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CO2R的质子来源是一个关键因素,它可能改变对CO2R决速步的理解。H2O,而不仅是H+,也应该作为CO2R的质子源被考虑——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几乎未被讨论。
研究成果
在本研究中,作者利用旋转环盘电极(RRDE)和表面增强红外光谱(SEIRAS)技术,研究了酸性电解质中CO2R和析氢反应(HER)过程中的电极/电解质界面。本工作选用多晶Au作为模型电极,原因如下:1)在CO2R过程仅产生CO和H2;2)能选择性地氧化CO而非H2;3)有表面增强效应,适于SEIRAS研究。RRDE结果表明,即使在酸性电解质中,H2O而非H+是CO2R的质子源——这意味着电极/电解质界面的中性或碱性环境对CO2R是必要的。此外,在KHCO3电解质中CO形成的过电位比酸性电解质低~0.2 V,表明电极/电解质界面pH对CO2R过电位有影响。由于H+对H2O还原的塔菲尔斜率没有影响,H+不参与H2O还原的决速步。然而,H+的存在会导致H2O还原的过电位升高。在SEIRAS测试中,CO2R电位下,溶解的CO2—CO2(aq)在~2343 cm−1处的红外峰为负值,而在无CO2R电位下消失。相比之下,CO2(g)的红外峰则随机显示正负。这直接证明了, CO2(aq)是CO2R的实际反应物,该体系中的CO2R是一个两相反应。RRDE结果表明,在酸性、中性和KHCO3电解质中,CO生成电流与旋转速率呈正相关,CO2R性能受CO2(aq)传质的影响。这项研究加深了对酸性电解质中CO2R过程中电极/电解质界面的理解,为进一步提高酸性电解质中CO2R性能提供了新的见解。
HER和CO2R在酸性电极/电解质界面(a)和中、碱性电极/电解质界面(b)的示意图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