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由大湾区大学理学院主办的“2025 AI+Sciences 研讨会”在东莞松山湖校区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AI+Sciences:智能时代的科学新范式”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前沿应用,旨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激发思想碰撞。众多青年教师与硕博研究生也积极参与,现场氛围热烈。
开幕式由大湾区大学兼职产业教授李凯主持。大湾区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夏志宏教授和理学院执行院长段金桥教授分别致辞。两位教授围绕AI驱动科学研究的新机遇与挑战、大湾区大学理学院在交叉学科建设中的布局与愿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他们指出,AI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更正在重塑科学发现的思维方式,为创新注入全新动能。
会议期间,多位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的前沿报告。武汉大学袁声军教授分享了“基于波函数含时演化的大尺度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的研究成果;Pace University邓南杰教授探讨了“大型疏水性药物分子结合自由能与实验偏差的热力学机制”;广州国家实验室廖矿标研究员介绍了“AI化学云端实验室”的研究进展;香港城市大学韦业助理教授报告了“Data-driven optimization for complex systems”的研究进展;香港浸会大学唐乾元助理教授分享了“统计物理携手AI预测:AlphaFold数据库揭示演化趋势与普适标度律”;中山大学陈继尧教授介绍了“基于切空间的量子线路激发态拟设”的研究成果;深圳理工大学孙兆玺副教授探讨了“离子液体大模型与超分子高精度模拟”;中山大学柯卓锋教授报告了“人工智能催化反应设计”的最新进展;深圳理工大学冯志炜教授分享了“AI赋能药物设计”的研究成果;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李竞白副教授介绍了“机器学习非绝热动力学揭示复杂有机体系光物理现象机制”;兰州大学么志远青年研究员探讨了“基于第一性原理具有长思维链的科学知识库的构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陈俞强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与实践”的实践经验;中科院福建物构所陈俊研究员报告了“表界面反应机制的人工智能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安徽农业大学王庆勇副教授分享了“从GPT到TeaGPT:大模型如何重塑农业知识图谱与服务新范式”的创新研究;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刘晶博士后介绍了“基于神经网络与张量网络的统计物理系统高效模拟”;华中科技大学高婷副教授报告了“AI surrogate brain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ipping phenomena”的研究成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小丽副教授分享了“An AI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a Biochemical System”的研究进展。与会学者围绕AI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学术交流的盛会,也为理学院搭建了跨学科、开放合作的交流平台。未来,理学院将继续推动交叉学科建设,加强学术交流与产学研合作,为区域科技创新贡献力量。